地处渤海之南、齐鲁之北的北海经济开发区,一度因地域偏僻、教育保障不足、教师队伍老化、课堂模式陈旧等问题,成为滨州教育版图上的薄弱环节,落后的教育水平成了人才流失的推手:孩子随年级增长而大量转学外流,成为刺痛企业与家庭的常态。而在滨州实验中学,作为县域高中也面临着优质生源流失、教育资源受限等发展瓶颈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魏桥创业集团为了回馈当地父老百姓,更为了让“工业重镇”不至沦为“教育洼地”与“人才荒地”,制约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未来,魏桥创业选择主动解开这个死结。将以“公益助学”模式探索作为初心,将“公办托管”作为破局的关键。既为扭转北海“教育洼地”的困境,也为积极响应国家振兴县域高中的战略。通过无偿托管公办校的创新实践,在北海教育重塑与滨州实验中学变革中,书写着企业担当与教育革新的共生答卷。
改变北海教育生态的魏桥模式
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执行理事、总督学、副总校长宋存德说,托管在传统意义上常伴随经济回报的期待。然而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的托管,却以“公益”二字彻底改写了规则。五年间,集团努力践行“政府基础投入+公益资金增量”的模式,通过士平公益基金向托管的北海教育投入公益资金1.16亿元,其中引进优秀人才投入3437万元;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787万元,包括改造学校餐厅和教师公寓、装修教学楼室内文化、配备特色课程设施设备和阅读书籍、安装100多台多媒体智慧黑板、配备教师办公电脑336台,装配学生微机教室2间等;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投入840万元,体系化提升干部和教师的专业能力。从硬件改造到软件提升,从教师赋能到课程革新,真金白银的投入不含糊,且分文不取托管费。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的托管绝非简单的资金注入,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教育生态重构。在“服务、赋能、指导、监督”理念指引下,改革在五个关键维度同时发力。
激活教师队伍
激活教师队伍。干部竞争上岗、教师全员双向选聘让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成为常态。绩效奖励制度点燃教师的积极性。更关键的人才战略是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行:用公益基金在学校编制外引进63名优秀教师,优化师资结构,同时聘请超200名全国专家名师入校指导,手把手提升专业能力;组织百余名骨干教师奔赴深圳、厦门、盐城、甘肃、天津、青岛等地跟岗学习,在行走中打开视野、更新理念。2022年入职北海第一实验学校的年轻教师胡文英开心地告诉记者,她是学校托管模式的受益者,她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方式接触到全国最知名大咖的教育理念,通过对北师大教育资源包的钻研掌握最先进的授课方式,通过校内青蓝工程实现接力成长,还因为多劳实现多得。“我跟学生在这里都实现了全面成长,我把北海当成了家,将继续用青春和汗水为北海的教育增光添彩。”
重塑课堂形态。集团抓实三新落地进课堂,推动达标课堂建设,同时引入王敏勤、崔成林、廉春雷等顶尖专家长期驻校指导,把课堂打造成教育的主阵地,深入学科指导,帮助教师建立起科学、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新型课堂模式,整体授课水平获得质的飞跃。
北海第一实验学校沉浸式“科学教育”模式引发关注
革新育人观念。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,彻底摒弃唯分数论。在北海第一实验学校,有来自中科院的研究员担任科学副校长;学校组建了以海洋和书香两大主题为核心的一个社团活动体系,全校有编程、机器人、油画、民乐、足球等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程。在该校无人机活动室,魏桥北海工业园员工子弟李佳骏、周熙哲同学娴熟地展示了他们的“飞手”技术。负责学校社团工作的刁珊珊老师介绍:今年,学校还跟滨州实验学校一起成为“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”,其沉浸式“科学教育”模式引发关注。近3年来,学生斩获省级中小学科技创新奖项4项、20人次获奖,科学教育成果斐然。
在北海,曾经流失的生源开始回流
重建家校信任。托管后,北海学区积极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:成立家长委员会、膳食委员会,持续举办校园开放日、校长大讲堂。学校的点滴改变、质量的真实提升,通过真诚沟通传递至每个家庭。效果立竿见影——家校关系回暖,曾经流失的生源开始回流。仅新学年秋季学期,预计即有近百名学生回流转回北海两校。
优化治理生态。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理事长、总校长郑旭东介绍,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与政府建立了高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实现信息共享、资源共筹、问题共商、事业共创。政府负责基础保障,集团注入优质资源与灵活机制,学校专注教学实施,三方责权分明,形成支撑学校健康发展的良性治理生态。
社团活动开发兴趣
五年的风雨兼程,北海教育迎来胜利的曙光,教学质量从常年垫底跃升至全市第一方阵,2025年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增长了115%;用课程教学增长见识、用社团活动开发兴趣、用各类竞赛培养特长,不仅补齐了科技、艺术和体育短板,还让北海两校形成了显著特色,北海第一实验学校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。从生源大量外流到如今的回流激增,魏桥模式的“公益助学”理念在北海教育的版图上熠熠生辉。
振兴县域高中的魏桥方案
面对国家振兴县域高中的战略部署,魏桥国科教育集团将目光投向更深远处——滨州实验中学。这所学校的变革,成为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模式在高中阶段的一次重要实践与突破。
对滨州实验中学的托管,成为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模式在高中阶段的一次重要实践与突破
五年来,魏桥国科教育集团通过践行“政府基础投入+公益资金增量”的模式,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累计投入3400万元的公益资金,不仅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,还推动了教育内涵的提升。
通过改善条件赋能学习。投入1800万元改造待启用的民办学校校舍,破解选课走班的空间瓶颈;投入227万元全面升级教室智慧黑板、教师笔记本电脑、供暖设备、建设操场等,提升师生幸福感;投入110万元创设AI智习室、AI聊愈室等数字化空间,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心理健康护航。以ForClass平台与智学网为核心,实现备课、作业、测试的数字化闭环管理,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平板电脑,引入创而新精准教学和爱培优课程,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。
滨州实验中学内的“士平书院”
学生在AI智习室自主学习
通过贯通培养虹吸生源。依托“士平书院”,联合山东大学、深圳果力智能等,构建“小-初-高-大”贯通培养共同体,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。开设数学奥赛强基、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体系,对外形成强大吸引力,2024年优质生源招生实现历史性突破。“士平励志计划”则确保寒门英才不因困失学,已资助105名学生,并组织他们赴省内外名校交流,拓展视野。
通过双轨师资强化内核。在政府编制师资基础上,集团用公益基金投入303万元额外引入14名优秀教师,形成灵活互补的“双轨制”师资队伍。实施干部竞聘、教师双选、教师绩效等激励制度,激活团队。与北师大等合作开展“强师计划”、“培优行动”,通过跟岗学习、AI教学、跨学科融合等专项培训持续提升队伍素养。
通过不断深化改革,滨州实验中学的振兴之路已初见成效。学校不仅教学质量实现触底反弹,呈现持续上升之势,还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涌入,共同打造滨州的优质高中。魏桥模式正在这片沃土上继续开花结果,为更多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,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的领军人才,助力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。
公益托管的魏桥内核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托管模式之所以能释放巨大能量,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公益内核与创新机制。
公益初心,无偿赋能,这是全国首创的“无偿公益托管”模式。集团不仅不收取任何托管费用,反而通过公益基金持续投入,解决了公办学校发展中“想为而难为”的许多问题。政府保障基础,公益基金精准补充——这种“双重保障”机制,让学校发展不再捉襟见肘。
管理赋能,双轨灵活,魏桥国科教育集团为学校注入了民办机制的活力,又在政府与学校之间扮演了独特的“助推器”和“隔热层”角色。集团利用自身资源和效率优势,承接学校无力解决的难题,也缓冲了外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非必要干扰。在人事上,“双轨制”师资配置(政府编制教师+集团聘任骨干教师)有效破解了编制限制与结构性缺员问题。
政企校协同,责权分明,通过协议和联席会议制度,清晰界定政府(基础保障)、集团(资源注入+难题协调)、学校(教学实施)三方权责。大事共商、小事通气,有成绩共享,有问题共担,构建了目标统一、运行高效的协同治理模式。
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,彻底摒弃唯分数论
渤海潮涌,书声琅琅。当崭新的智慧黑板点亮了曾经陈旧的教室,当百门选修课满足了孩子们探索的渴望,当外流的学生踏上了归家的旅程,北海的教育图景已被魏桥创业用情怀与智慧重绘。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模式如同一束强光,穿透了资源匮乏与体制困局的迷雾,在公益的土壤上,企业以不求回报的担当证明了:优质教育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,它可以在责任、智慧与协同的浇灌下,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,最终枝繁叶茂,泽被一方。